| 
 
| 【原文】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:“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,安陵君其许寡人!”安陵君曰:“大王加惠,以大易小,甚善;虽然,受地于先王,愿终守之,弗敢易!”秦王不说。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。
 
 秦王谓唐雎曰:“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,安陵君不听寡人,何也?且秦灭韩亡魏,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,以君为长者,故不错意也。今吾以十倍之地,请广于君,而君逆寡人者,轻寡人与?”唐雎对曰:“否,非若是也。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,虽千里不敢易也,岂直五百里哉?”
 
 秦王怫然怒,谓唐雎曰:“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?”唐雎对曰:“臣未尝闻也。”秦王曰:“天子之怒,伏尸百万,流血千里。”唐雎曰:“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?”秦王曰:“布衣之怒,亦免冠徒跣,以头抢地尔。”唐雎曰:“此庸夫之怒也,非士之怒也。夫专诸之刺王僚也,彗星袭月;聂政之刺韩傀也,白虹贯日;要离之刺庆忌也,仓鹰击于殿上。此三子者,皆布衣之士也,怀怒未发,休祲降于天,与臣而将四矣。若士必怒,伏尸二人,流血五步,天下缟素,今日是也。”挺剑而起。
 
 秦王色挠,长跪而谢之曰:“先生坐!何至于此!寡人谕矣:夫韩、魏灭亡,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,徒以有先生也。”
 【注释】
 
	〔怫(fú)然〕愤怒的样子。
	 		  
怫(fú)
 忧郁或忿怒的样子:~郁(①愤懑;②心情不舒畅)。~然作色。 我心何怫郁。—— 曹操《苦寒行》
 <副> 通“勃”( bó)。突然 [suddenly] 谓己謏人,则怫然作色。——《庄子·天地》
 <动> 通“悖”( bèi)。违反,逆乱 [violate;transgress]
 五家之文怫异,维太初之元论。——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
 知权者不以常人怫吾虑。——柳宗元《断刑论》
 又如:怫志(逆乱的心志)
〔免冠徒跣(xiǎn)〕摘下帽子,光着脚。徒,裸露。跣,赤脚。	
			 		  
冠(guān)
 帽子:衣~。~戴。~盖(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车盖,借指官吏)。衣~楚楚。
 形状像帽子或在顶上的东西:~子。鸡~。树~。~状动脉。
 冠(guàn)
 把帽子戴在头上:沐猴而~。
 超出众人,居第一位:~军。
 姓。
 跣(xiǎn)
 光着脚,不穿鞋袜:~足。~跗(露出脚背)。
〔抢(qiāng)〕碰,撞。	
 			 		  
抢(qiāng)
 碰,撞:呼天~地。
 同“戗”。
 抢(qiǎng)
 夺,硬拿:~劫。~夺。
 赶快,赶紧,争先:~先。~占。~购。~攻。
 刮,擦:磨剪子~菜刀。
 当面责备或讽刺:~白他一顿。
 抢(chēng)
 〔~攘〕纷乱的样子,如“支离~~兮,遭世孔疚”。
 (搶)
 〔专诸之刺王僚也,彗星袭月〕专诸刺杀吴王僚时,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。	 	专诸,春秋时吴国人。公子光(即后来的吴王阖闾[hélǘ])想杀僚自立,假意宴请,让专诸借献鱼之机刺杀了僚。
“彗星袭月”和下文的“白虹贯日”“仓鹰击于殿上”等自然现象,古人认为是发生灾变的征兆。〔聂政之刺韩傀(guī)也,白虹贯日〕聂政刺杀韩傀时,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。
聂政,战国时韩国人。韩傀是韩国的相。韩国大夫严仲子同韩傀有仇,请聂政去刺杀了韩傀。	 	〔要(yāo)离之刺庆忌也,仓鹰击于殿上〕要离刺杀庆忌时,苍鹰扑到宫殿上。
庆忌是吴王僚的儿子,在僚被杀后,逃到卫国,吴王阖闾派要离去把他杀了。仓,同“苍”。	 	〔怀怒未发,休祲(jìn)降于天〕心里的愤怒没发作出来,上天就降示征兆。休祲,吉凶的征兆。这里偏指凶兆。休,吉祥。祲,不祥。
 				 		  
祲(jìn)
 不祥之气,妖氛:休~(“休”,吉祥)。~兆(不祥之兆)。
 盛(shèng ):“天官景从,~威盛容”。
 休(xiū)
 歇息:~整。~假。~闲。离~。
 停止:~业。
 完结(多指失败或死亡)。
 旧指丈夫把妻子赶回母家,断绝夫妻关系:~妻。
 不要:~想。~提。
 吉庆,美善,福禄:~咎(吉凶)。
 助词,用于语末,与“罢”、“了”等用法相当:归~。
 辞去官职:~官。
 <形> 美好,美善 [good;fine]  顺天休命。——《易·大有》。郑注:“美也。”
 <形> 吉庆 [auspicious] 休祲降于天。——《战国策·魏策》
 <形> 喜悦的,欢乐的 [happy]  既见君子,我心则休。——《诗·小雅·菁菁者莪》
 <形> 悠闲;安闲 [leisurely]。 如:休休有容(安闲自得);休休(安闲的样子);休逸(安闲超逸)盛大、壮大的 [magnificent]
 <名> 树荫 [shade of a tree] 依松柏之余休。——《汉书·外戚传》
 <名> 福禄 [happiness] 以礼承天之休。——《左传·襄公二十八年》
〔缟(gǎo)素〕白色丧服。这里用作动词,指穿白色丧服。 缟、素,都是白色的绢。
 			 		  
缟(gǎo)
 未经染色的绢。
 白色:“连观霜~,周除冰净”。~素。
〔挺〕拔。	 	〔色挠〕面露胆怯之色。	
 		 		  
挠(náo)
 搅,搅动:“使水浊者,鱼~之”。
 扰乱,阻止:~乱。阻~。
 弯曲(喻屈服):~曲(qū)。~折。~志(屈节从人)。百折不~。
 搔,轻轻抓:~痒。
 <形> 弱 [weak] 弓不试则劲挠诬。——王符《潜夫论》  又如:挠弱(怯弱胆小);挠坏(败坏)
〔谕〕明白,懂得。	
 		 		  
谕(yù)
 告诉,使人知道(一般用于上对下):面~。手~。~旨。晓~。
 明白,古同“喻”,明白,理解。
 古同“喻”,比方。
 创作背景:
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曾经整理出版了一部点校本《战国策》。该社在《出版说明》中对本书的异名、成书经过、
 辑录者和整理者都作了扼要的介绍。《战国策》简称《国策》。
 相传原系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,有《国策》、《国事》、《事语》、《短长》、《长书》等不同名称。
 西汉时,刘向进行了整理,按战国时期秦、齐、楚、赵等十二国次序,删去重复,编订为三十三篇,并定名为《战国策》。
 
  本作者其他课文 
  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(九下6) 
  《(魏一)知伯索地于魏桓子》 
 
  参考资料 
  【课外文言文阅读】唐雎不辱使命(《战国策》)(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) 
  《战国策》 
  人物简介-刘向 
  古籍《战国策》学习摘要 
 |  |